光就這其中小小的一篇就有好多點可以再另外提出來探討。
與「
回到當下」裡的「看的覺察」、「聽的覺察」、「走路覺察」、「感覺地心引力」、「我有一個想法」等練習,頗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推薦!
補充:「感謝自己」、「讚美自己」,也是不否定自己「肯定自己」很好的工具。
可參考:
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◠❤
-- 出處:
《不反應的練習:消除煩惱,清理內心的思考法》 --
任何時候都「不否定自己」
不論工作上、人際關係上,或是整個人生中,必定會有感覺「失敗了」的時候。重要的是,這時不要退縮,也就是絕對不要否定自己。但是所謂「判斷」的心理反應是一大障礙,人常會立即自責:「這樣會降低別人對我的評價。」「我不適合。」「我真是沒用的人。」有些人會產生壓抑感或挫折感,甚至鑽牛角尖:「我沒有生存的價值。」在目前的社會中,確實有很多人為否定自己而苦惱。
下面就向佛教學習,戰勝「自我否定的判斷」,建立強大的內心。
會生出怒氣的是「自己」
先來了解一下「自我否定的判斷」會帶來那些煩惱。否定自己,會因認同欲無法滿足而產生「怒氣」。怒氣對本人而言,是一種「不悅」的反應,要消除這種狀態,就會選擇(1)「攻擊」或(2)「逃避」。兩者是生物天生就具備的本能性反應。選擇「攻擊」時,常會以情緒激昂、怒吼、騷擾等行動消除怒氣。或是責備自己、厭惡自己、認為自己無能、不想活等,進行「自我攻擊」。選擇「逃避」時,則以無視、逃離、放棄、休息、躲避、睡眠、變得憂鬱、依賴刺激快感等形態呈現。出現這樣的反應時,自己和周遭的人都會思考:「得想想辦法才行。」但必須注意的是,「想辦法(矯正)」的判斷,也是否定本人的一種判斷。換言之,也會產生出「怒氣」。這種怒氣又會產生「攻擊」或「逃避」的「反應」。結果陷入惡性循環之中。
佛教的方針是不論在任何狀況下,「都不要製造出怒氣」。也就是說,不論任何狀況,「不作判斷」(不否定自己)是很重要的。
練習「恢復自由的心」
那麼,要如何才能在任何時候都不否定自己(別人)呢?人類沒有受過「不作判斷」的訓練,因此雖然了解「不可否定」「誠實接受」的道理,但是腦子裡還是判斷「終究得想個辦法才行」。「沒臉見人」「出現不利自己的傳言怎麼辦?」有些人會出現這種無謂的妄想或判斷。他們是透過言語、表情或一點點的眼神,感覺到這種否定的判斷。這種「否定」不論是對自己或是別人,有一件必須實踐的事情,就是練習「停止否定性的判斷」。相關的所有人都應該當成本身的課題來實踐。
關於整個判斷,可以使用前面所介紹,從「啊,我作了判斷」開始的三個方法來練習。這裡僅以否定自己、「不自覺地評判自己(或他人)」的人為對象,介紹練習方法。
三個方法是:(1)到戶外一步一步走走路,(2)環視遼闊的世界,(3)向自己說:「我肯定我自己。」這些也是我自己在人生最痛苦的時期所實踐的方法。
(1)到戶外一步一步走走路
第一個方法是立即
走到戶外去散步。一小時也好,兩小時也好,走到能到的地方。這時,請體會肉體所能得到的「感覺」。佛教教導
我們身體有五個部位「能產生感覺」——眼、耳、鼻、口、肌膚。每一個部位都比往常更集中注意力去感受。例如,早上、白天、晚上依不同的時間,天空的顏色、街上的光線、樹木的綠和河水的顏色都不同。打開眼睛,使用所有視覺,仔細觀察現在這個瞬間的世界能看見什麼。從鼻子吸入的空氣,氣味和濃度也會依季節和每天的時間而不同。寒冷、溫暖、潮濕還是乾燥?外界的空氣與自己「封閉的心」,是完全不同的狀態。請一面呼吸,同時使用嗅覺,去感受這種新鮮感。再移動雙腳,並注意每一步的感覺,去體會大地傳至鞋底的觸感。而且
能走多遠就盡量走。現在確實存在的就是「身體的感覺」。前一刻還占領整個頭腦的「苦惱」,這一瞬間已經消失。現在是「另一個自我」「另一個人生」。你正「活」在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新人生中。
深夜走在路上,你會看到便利商店等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店家。請想像一下在這些店家工作的人的生活。相信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人生。
人都是孤獨的,但是,如果能想到別人的孤獨,這時他已不再孤獨。
平時,當負面的判斷湧上心頭時,如果想著這是「gameover」,那麼前面迎接我們的將是自我否定的陰暗妄想。
在黑暗中沒有希望,即使思考也找不到答案。因此最好果斷地將意識轉向「身體感覺」的世界,轉向內心其他的領域來思考。並走出室外。
日本天臺宗有所謂「千日回峰行」的修行,以七年時間,每天行走三十至八十公里的距離來修行。「擺脫自我否定的散步」也是一種修行。若認為修行的說法過於沉重,改稱「練習」「實踐」「生活」「精神準備」也無妨。至於要走多長的時間,並沒有一定的答案。但只要行走就好,因此並不是困難的事。不論幾個月、幾年時間,持續散步,直到否定自我的判斷消失為止。
在人生中,沒有比擺脫使自己痛苦的判斷更重要的事。所以應下定決心,走到內心恢復自由為止。
(2)環視遼闊的世界
環視外面的世界,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人生活著。其實,會「否定」你的人,並不如你自己想像的那樣多。請看看外出購物的親子、站在路口的警察、在商店裡工作的店員。你走在路上看到的人,分別過著各自的生活。試著問問路,會驚訝地發現大家都非常親切地回答你。
社會上有非常多善良的人、有良知的人和親切的人。連否定他人的想法都沒有,每天努力過日子的人占了絕大多數。
不論在下午過後、傍晚或星光閃耀的夜裡,請張開眼睛,抬頭望向天空。那裡有著遼闊的世界,
或許你過去單單盯著「自我否定的判斷」那一個點看。這個「判斷」從那裡來的呢?可能是來自父母、友人的一句話,或世間流傳的資訊與價值觀。也可能是自己本身微小的「念頭」或是「誤解」。如果對這些過於執著的話,那麼原本很小的一點就會被放大,而且變成理所當然的事。這「一點」甚至成為「人生的全部」。但如果退出執著一步,去注意反應在這一點上的內心,環視外在的世界,那麼這「否定的判斷」已不存在。所以
請試著看看新的世界,你將可看見新的人生。
(3)「我肯定我自己。」
不否定自己的另一個方法,就是只對自己說「肯定的話」。試著告訴自己:「我肯定我自己。」這裡所謂的「肯定」,與社會上一般所說的「正向思考」「積極思考」不同。經常可以聽到要多對自己說「我能夠做到」「一天比一天更進步」之類正面的話。我想這些話都有「暗示」的效果。但是積極的語言如果與「現實」相距太遠的話,心裡會覺得是「謊言」,而失去它的效果。結果說歸說,「在現實上把它拋在腦後」的情形經常可見。
佛教是以「正確理解」為根本,因此與現實不一致的語言(某種意義上屬於妄想)並不可信。「如果能變成那樣該有多好!」人有時會思考「方向性」,但這畢竟是未來的事。若單是這樣想,也屬於妄想的領域。
問題在於,如何停止此刻正否定著自我的判斷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停止判斷,採用單純的一句話。那就是:
「我肯定我自己。」實際這樣做,相信可以感覺到「判斷」停止了。今後,想要說「反正⋯⋯」「畢竟⋯⋯」「我恐怕⋯⋯」時,請強烈地重複下面這句話,把無謂的判斷趕出腦海。請持續唸著這句話。
我肯定我自己——。